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务研讨

用纪律约束思想,用行动实现誓言

  发布时间:2011-05-12 09:04:02


    人民法院是国家司法机关的组成部分,掌握国家的审判权,处理民间的种种纠纷,与其他国家机关相比,和普通民众的接触要更多一些。人民法院的工作不仅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更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印象。国以民为本,如果人民心中对于国家机关的评价不高,自然不会配合政府部门的工作,使得国家的日常工作受阻。因此人民法院的公务人员,不仅要尽忠职守,更应该用心为民众排忧解难,解决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树立良好的形象。

    基层法院乃是整个法院系统的基石,相比中级法院、高级法院来说,工作要更加具体,更贴近民众;同时,事务也更加繁杂。笔者在基层法院工作多年,每每见愁眉不展的当事人在法院里四处求助,至今想来,心尤恻之。古时候,一个清正廉明的官员常常被人称作是“青天”“父母官”;现代社会情势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老百姓喜欢清官、盼望官员为民做主的心思,却没有改变。然而,现在法院当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个别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一些办案人员对当事人冷言冷语,甚至有些办案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以致发生“人情案”“金钱案”“关系案”等不良现象,不但影响了法院的正常工作,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法院的认知。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固然是因为社会上的种种纠纷十分复杂给法院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固然是因为基层法院待遇不高导致公务人员积极性降低,固然是因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公务人员造成了影响,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现如今国家的太平局面使得公务人员放松了思想的警惕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产生了懈怠情绪。譬如老虎,居于山林之时,要忍饿挨饥,要经受风吹雨打,偏偏却激发出其百兽之王的本性;一旦入住动物园,吃的是饲养员准备的丰富食料,住的是动物园准备的精巧宿舍,然而其咆哮山林的本性,却也渐渐地磨灭了。《左传》上讲要“居安思危”,也是提醒人们不要有懈怠情绪.让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都自发保持着权力在手、重任在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防止自己的思想滑坡,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就像麦田里总会有倒伏的麦子。如何才能让工作人员始终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为纪律,一为行动。

    纪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国家机关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纪律,能以奖惩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防止出现偏差。尤其在基层法院当中,只有不断地重申纪律,经常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帮助公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用铁的纪律来约束思想,才能防止思想滑坡。为此,纪律监察部门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加大对违法违纪的查处力度,并要持之以恒,建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保障法院工作的健康开展;同时,也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正确处理纪检监察工作涉及的几个关系,以提高纪律监察部门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纪律虽然非常重要,但就如同是治病时外敷用的药物,严峻的纪律能让人服从,但并不能让人真正热爱本职工作。尤其在基层法院的法官队伍当中,“用力做”和“用心做”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用心做”的法官不但能够秉公执法,还能正确调解人民的内部矛盾,真正地化解纠纷,让双方当事人都心服口服。笔者认为,只有让公务人员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要,才能打破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公务人员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肩上的重任,从而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此,在基层法院中应该多开展一些法律下乡活动,在宣传法制、传播法律的同时,让法官多接触群众,多为百姓着想,在心中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同时,也利于发动群众来监督法官的工作。誓言,与其用嘴说上一百遍,不如用实际行动践行一次。只有当公务人员真正地用行动实现自己的誓言以后,才能真正地激发心底的热情和动力,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从而想方设法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可以在基层法院中制定纪律规则,督促法院的工作人员与群众开展互动,并设立相关的奖惩体系,以纪律引导公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形势也日新月异,在新的时期,纪检监察工作也必将面对新的挑战。但是,无论出现的问题如何新颖、如何困难,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遵从党组织的领导,坚持积极工作的热情,用纪律约束思想,用行动实现誓言,那么一切问题都必将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葛瑞星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