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出自陆游的《剑南诗稿》,作为一名文秘工作者若想练就雄劲神奇的笔力,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更应在多方面下苦功夫。
一是充分考虑阅读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阅读对象文化层次、工作阅历、性格气质、处事方式等各方面条件,写出符合阅读对象要求的文章。做到胸怀全局,从大处着眼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深谋远虑,把关定向,绝不能凭一己之见坐井观天,就事论事;做到熟悉上情、了解下情,把贯彻上级大政方针与联系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重文章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文风与政风、作风的一致性,给下级指方向、明责任、交任务、教方法,一切着眼于说到点子上、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二是体现阅读对象本人的理念主张。作为一个地方或单位的主政者,是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他承担着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推动事业发展、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职责。我们写作时,必须忘却“自我”,听领导话,仿领导样,跟领导走。特别是起草会议讲话、署名文章、重要文件必须体现领导理念、意图、主张和见解,必须体现领导本人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甚至体现领导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办事风格。注重了解掌握领导的关注点、日常工作中经常提到的重难点问题,记录领导喜欢表述的观点和见解,特别是领导即兴讲话时突然冒出的精彩观点和言辞;注重了解领导喜欢阅读哪一类书籍和报刊,跟着阅读;珍惜领导改过的稿件,弄清楚批改缘由。
三是弥补阅读对象本人的局限缺陷。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再高明的领导,都不可能是完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事情都考虑得很周全。文秘工作者的脑袋应该是领导脑袋的扩大、手脚应该是领导手脚的延长,写稿时要善于为领导多做拾遗补缺、锦上添花的事情。比如,领导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可能改稿时冒出句外行话,你得帮助纠正;领导想表达某方面的意思但表达得不够准确透彻,你得顺着他的思路想下去,帮助他把意思说到位;领导想举某个事例但说出去可能产生某种副作用,你得帮助领导把握分寸,把话说得周全些;领导的某个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你得帮助修正;领导表达某种哲理但听起来太抽象太晦涩,你得尽可能写得深入浅出,或者恰到好处地举个例子,让听众能够听明白;有些时候,领导因为工作太忙或来不及想清楚而未就起草某篇讲话明确授意,你就得根据会议主题和平常观察、积累先列个提纲,让领导修改、审定后再起草。
四是用心积累整合消化有价值信息。拥有足够的信息量是文秘工作者必备的“诗”外之功。人的记忆力再好,也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记住,即使记得片言只语也未必正确,不好引用。我的体会是,你所记录的东西虽然未必都能用得上,但实际上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你的知识面慢慢拓宽、信息量慢慢增加,这就是厚积薄发。作为秘书工作者,必须学会用脑、用心去读,去发现,去琢磨,去采撷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同时,通过整合、消化,再加上平日的观察分析,让所有接触到的信息在脑子里活起来、动起来、分门别类“储存”起来,除了必备的理论、文化、科技、金融等知识类信息外,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时政时事必须熟悉掌握,基本情况需要牢记,发展动态通过观察、分析、研判、综合才能把握得住,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往往能起到烘托主题、印证观点、启迪思维的作用。反面典型同样需要认真掌握,通过专题调研、座谈交流、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登门走访把社会上倾向性、苗头性、规律性的东西掌握住,把老百姓所思、所虑、所盼、所愿掌握住,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才能使起草的文稿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人文历史和佳句格言也应平时有心积累。总之,我们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拥有足够信息量的“通才”,最好是“通”“专”兼具,写起文稿来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五是牢记正确价值观和强烈使命感。文字工作本身就是苦活、累活,而且为领导写文章是“出力不出名”,说得不好听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没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是不可以的;同时现在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所以一遍两遍三遍直至N遍地改,把人折腾得“死去活来”,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胜任秘书工作的。领导文稿起着承上启下、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从事这项工作虽然艰苦但又无上光荣,虽然默默无闻但又轰轰烈烈。既然事业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为事业尽职尽责。将好的思路和目标表达出来,好的做法和经验挖掘总结、好的理念和观点清晰提炼。在领导身边工作是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要有自信心和上进心,加强学习、不断进取,面对挫折、失败甚至讥笑、非议、委屈要有耐受力,告诉自己,我行,我一定能成功!
最后,一段小诗收尾。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
笔端吐神奇,纸上展风姿。
书墨催人老,满意最相思。
功夫在诗外,只恐悟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