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 法苑文化

给自己留点儿浪漫

  发布时间:2015-12-07 08:39:36


    浪漫,不只是文学艺术家的专利,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她的微笑。

    说到浪漫,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花前月下、柔情蜜意的美好爱情,想起婉转悠扬、动人心弦的绝妙歌唱,更会想起大气磅礴的李白诗篇、梦幻神奇的汤显祖戏剧、简洁刚劲的德拉克洛瓦绘画和悲壮激越的贝多芬音乐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浪漫 只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专利?在其他领域和职业中,能不能有她的立足之地?

    我本人就曾遇此困惑。自小爱好文艺,喜欢浪漫式思维,幻想有朝一日成为文学家或音乐家。但事与愿违,毕业分配时我走上了秘书岗位。心想这下完啦!当秘书,写材料,纯粹靠逻辑思维,且都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官样文章,我所喜爱和擅长的形象思维哪里还用得上?哪里还能“浪漫”得起来? 当时还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再见吧,浪漫,我感情世界的美丽天使! /从前你给过我多少灵感、多少欢乐,如今却要忍痛分离! / 在这开花的季节,虽然我怀揣一纸调令踏上这庄严的台阶,虽然无数艳羡的目光和溢美的语言把我包围,但我将变得像公章一样严肃,任爱与梦想归于沉寂!  ”

    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内心总是静不下来,我和“她”简直是藕断丝连、难舍难分。写稿疲累之时,她会从字里行间露出笑脸,让我身心放松;寂寞苦闷之时,她会与我亲密相伴,让我充实和快乐;思路淤塞之时,她会给我激情和灵感,让我于山重水复之中看见柳暗花明;语言乏味之时,她会给我新

颖和生动,让文稿平添几分亮色  这使我又喜又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够结合吗?严谨与浪漫、

谨慎与奔放能够在秘书的性格气质和工作生活中并存吗? 实践,给了我清晰的回答。

    写作,决不仅仅是枯燥的纸上作业,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和感悟,可以让思维充满激情和生机。看起来,起草机关公文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稿纸上没有阳光和云彩,没有葱郁的树木和艳美的花朵,但并不意味着写作不需要灵感和激情。而这种灵感和激情,又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来自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来自于对真、善、美的敏锐捕捉。比如,当我们为某一个思路或观点而苦思不得时,到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是否能得到某种启迪?当我们为某一项对策或举措而搜肠刮肚时,到问题最多、矛盾最复杂、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问一问、议一议,是否能找到理想的答案?当我们为摆脱不了八股调、书生腔的纠缠而苦恼时,去听一听、品一品活生生的群众语言,是否能给文章增添几分生气?

    请看以下一段感想——

    “唯恐在那灰色的办公室里待得太久而使我的爱也染上了灰色,山野!我曾买来一盆塑料青松搁置于案桌之上,以图时刻保持着对你绿色的敏锐感受力。而今,当我像远远望见恋人窗口那亲切的橘色灯光一样怀着不可遏制的狂喜向你飞奔而来的时候,哦,山野!我忽然明白自己做了一件多蠢的事——为什么让那毫无生气的盆景把我的爱哄骗着沉醉在那灰色的浸染中呢?”

    这是浪漫的抒情,也是我对秘书生活、对写作规律的一种体察和感受。曾经以为,只要把领导意图领会完整,把各种文件依据、资料和数据准备齐全, 再加上结构、文字、逻辑上不出大的毛病,材料就 可以过关。多少次通宵苦干而文稿总是被领导“枪毙”之后,沮丧、苦恼之余,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从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接到重要文稿起草任务时,只要时间来得及,总要先到有关基层单位去转上一圈,到田园、街巷去观察和感受一番,既接通“地气”、丰富素材,又激活思维、捕捉灵感,

要不然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无东西可写。是呀,办公室布置得再美也摆脱不了“灰色”的笼罩,火

热的现实生活、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才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当秘书,就要甘当无名英雄,当我们撰写的文稿赢得掌声而荣耀并不属于自己时,不妨自个儿偷

着乐。

    众所周知,当文学家也好,艺术家也罢,可以出头露脸、名利双收,而当秘书却不可以。虽然也

是靠知识、才华吃饭,但即使写出来的文章再精彩再漂亮,掌声和喝彩也不属于我们。这是由秘书工

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当秘书就要甘当无名英雄。 和不少秘书新手一样,开始我对此也觉得憋屈。特别是文稿质量达到一定水准时,心里就有一点儿痒痒:人们会不会知道这篇稿子是出自我手?对那段精辟的论述、那个精彩的观点、那几个富有哲理的佳句,人们是否看得出是我的独创、领导一个字都未改动?有时坐在台下听领导念自己写的稿子, 每当掌声响起,心中不免洋洋自得,巴不得有一片赞许、钦佩的目光投向自己。当然,这都是不可能的,只能把喜悦和骄傲默默埋在心里。

    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浪漫情调——

    “我的田野无边无际地铺展于案桌之上。我在这田野里栽下词汇、标点符号、知识和见解、正义和希望,就像儿时在故乡绿茵茵的大地上栽下一行行生机蓬勃的秧。白昼,又一个白昼;静夜,又一个静夜 看哪,一根根白发已向我的青春发出警告,但我无心理会,因为我自信我的田野里会长出果实,就像儿时在故乡黄澄澄的大地上收获一片成熟的秋天。而真正到那时候,我将是默无声息的。我如同忍受艰辛的煎熬一样忍受欢乐的撞击,只是悄悄地微笑一会儿,然后,点上一支烟,面对我的无边无际的田野,构思又一次蓬勃的萌生。”

    瞧,有点儿自我安慰,有点儿孤芳自赏,但也不妨认为是对爱虚荣、出风头思想的自我排解—— 专注于事业,执著于奉献,在广袤的大地上写下最新最美的文字,快乐着、风光着呢!这样想一想,心里就亮堂、舒坦多了。

    我们常常被标点符号折磨得很苦,和它们开个玩笑如何?它们也会变成带来快乐和动力的小精灵没完没了地起草机关文稿,免不了为遣词造句而冥思苦想,为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而劳心费神。逗号、句号、顿号、分号、疑问号、惊叹号  像无数只蜜蜂在眼前飞来飞去,希望我们把它安放在恰当的地方。当被错用、混用时,它让句子发生歧义;当该用而不用时,它让句子冗长拖沓,领导念稿时喘不过气来;当不该用而用了时,它又让句子支离破碎,缺乏节奏感和韵律美;而更多的时候,当我们爬格子爬得精疲力尽、头晕眼花,希望最后一个句号或惊叹号尽快出现时,它却迟迟不肯出现。唉,你们这些折磨人的小家伙,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索性同你们浪漫一回吧——

    “逗号——这只频频出现于文字之海的小精灵,人类的思维不正是因为你的挑逗和引领而绵延不尽

吗? / 你承前启后,你继往开来,你让无数的脑细胞蓬蓬勃勃而生,轰轰烈烈而死,你让无数的登攀 者充满渴望充满激情而又累得腰酸背痛气喘吁吁。/ 诗行间,你是一个个昂扬的节奏 ;论著中,你是 一个个沉重的脚印;公文中,你是一次次崭新的跳跃。 / 逗号,逗号,继续!继续!没有逗号就没有前进,没有逗号就无法接近成功。

    句号——一次片刻的停留,一个短暂的休止符。 / 对,结束这个句子和段落,美美地打个哈欠伸个 懒腰吧! / 喔,圆圆的句号,包容着多少曲折生动的故事啊! / 有人因急于画上句号而心浮气躁,有

人因无法接近句号而苦闷彷徨,有人把句号作为最终的终点而洋洋自得。/ 警惕!前路漫漫,我们不敢歇息太久! / 用我们精神抖擞的笔,把每一次到达都当作出发!

    疑问号——画遍多少符号,想来唯你沉重! / 这沉重的弯钩啊,仿佛生来就是以折磨人类为使命, 你把巨大的疑问和探索的艰辛,给屈原和王安石, 给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给卡尔•马克思和毛泽东、 邓小平,也给为治国理政而奔忙不息的各级领导和为参谋辅政而呕心沥血的秘书们。/ 疑问就是挑战,

疑问就是创造,疑问就是突破! / 当我们习惯了重复、习惯了照抄照搬时,听见疑问号的呐喊了吗?/ 不要回避,不要畏惧,不要沉溺于没有疑问的舒适和安乐!/让疑问号引领我们走向沉睡的处女地,

走向陈旧过时的公式和定律,走向一条条坎坷不平的通向明天的路  ”

    其实,我为每个标点符号都写了一段文字,都是信笔写来玩玩的,有点像自我激励,有点像文字游戏,也不妨说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方式。这时,突然觉得标点符号不再那么讨厌、烦人,它们幻化成种种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相信:写作,苦并快乐着。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浪漫的天性,都可以找到让自己放松的空间,学会快乐工作吧。

    当了十几年秘书,除了文稿得到领导肯定和表扬时觉得心情愉悦外,这种业余的、或是写稿过程

中偶尔的“浪漫”,就是最大的快乐了。但我十分珍惜,感激“她”的柔情似水、激情如火,庆幸有“她”风雨相伴、不离不弃。

    其实,不只是我,所有秘书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浪漫的天性,都可以找到让自己放松和快乐的空间。只不过,有些人以为,当了秘书就要一本正经,不能存有诗意和幻想,不能有或者即使有也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艺爱好,好像只有这样做才是一个合格的秘书。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现任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是智慧超群、指点江山的政治家,同时又是才华横溢、卓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尚且可以有此“浪漫”,何况我们小小秘书乎?

    我们的思维不能缺少浪漫,否则就会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缺少突破性的意识流动,缺少宽广的

胸怀和宏阔的视野,使思维变得狭窄、呆板、陈旧, 使语言变得苍白无力,使文稿变得枯燥无味;我们的精气神不能缺少浪漫,否则就会缺少对思想境界之美的追求,就有可能导致人生目标的过分现实化和功利性,形成致命的短视,使自己变得斤斤计较、庸俗不堪;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浪漫,否则就会缺少激情,缺少乐观、开朗和豪迈,缺少身心健康和前进的动力,让自己变得麻木、呆钝,暮气沉沉,未老先衰。真的,给自己留点儿浪漫!让自己多一点儿诗意地奔忙于事业中、栖息在大地上! 浪漫,快乐的源泉,工作的伴侣,人生的阳光。

责任编辑:王璐    

文章出处:《秘书工作》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