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连接党委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成为“听政声、察民意、聚良策”的快捷有效渠道。吉林市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把网络留言板作为听取民意的“说事点”、宣传政策的“小广播”、排解民忧的“大平台”,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体会之一:注重发挥网络群众性,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坚持把办理网民留言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明确专人负责,制定网民留言办理流程图,完善网民留言报告、转办、反馈、跟踪、回访工作规范。
在工作中做到“四把关”:把好文字关,看表述是否准确、文字有无歧义;把好政策关,看依据是否充分、要素是否齐全;把好质量关,看问题是否查清、处理意见是否合理;把好回访关,看是否有实名、联系方式、单位或住址,确保办理回复的可靠性。
通过这些措施, 促进了留言办理工作规范化,在“虚拟空间”为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搭起了一座畅通的“现实之桥”。看到网上留言真能解决问题,而且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了在网上留言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 礼拜五秘书网。截至2014年12月初,吉林市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收到留言5033条,回复3568条,回复率达70%以上。
体会之二:注重发挥网络时效性,提高督办落实效率
我们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对网民留言工作批示的“及时办理、及时回复”要求,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网民留言一事一议、一题一解。
第一时间着手研究,按照“属地管理、归口承办、全程掌控、跟踪督办”原则,坚决做到谁办理、谁负责,交必办、办必果、果必复。要求对网民留言的一般性问题在五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较为复杂的15个工作日内办结 。
比如,针对网民反映的某小区没办房屋产权证问题,我们会同国土、房产、规划等相关部门深入社区了解情况,研究破解问题的办法,经过反复沟通协调,解决了该小区拖延七年的房屋产权问题。又如,有网民反映某房地产开发项目会妨碍相邻居民住房采光,存在群体上访隐患。我们立即向建委、规划等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安排专人现场实地勘察,经过15个工作日的持续工作,使原设计楼高降低了六层,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网民留言的迅速答复,赢得了群众热情“点击”、真心“点赞”,有的还送来了锦旗表达感谢。通过网民留言板这个平台,不仅化解了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也促进了督查、督办效率整体提升。
体会之三:注重发挥网络导向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我们体会,在与网民的交流中,可以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问题”,从“小声音”中听到“大呼声”,进而推动服务和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提升社会发展活力。
吉林市坚持以网民反映的问题为导向,注重从解决个性问题向解决共性问题延伸。在网民留言中,约有86%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4%是对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建议,10%是政策咨询问题。对反映比较集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典型问题,我们通过分类梳理、举一反三,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也促进了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比如,网民反映某小区排水井盖缺失,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其他小区也存在。我们协调市政、供水、供热、供电、通信等多个部门,制定出台《吉林市窨井管理办法》,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了井盖设施网格化管理制度,明确巡查、检查、监查职责,从根源上有效管控了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