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务研讨

浅析执行工作的方法、技巧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01-07 15:06:53


    执行工作的好坏,执行案件是否能圆满办结,能否得到当事人的认可,能否取得良好的“三个效果”,除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执行外,主要还取决于执行的方法和技巧。执行程序是审判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可以说是一门综合审判业务知识和技巧运用的学科。执行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则是搞好执行工作,提高执行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还要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执行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得到运用。

    一、执行工作几种方法与技巧

    执行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巧,这里本人结合自己的体会,略谈几种执行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1、针对有财产可供执行和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劳务费的案件,采取以快取胜法。因为这类案件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申请执行人又要求强烈,且社会影响较大,采取这种方法对化解矛盾、树立法院的威信大有帮助。

    2、针对“骨头案”采取兵临城下疏导法。单纯的思想疏导能多一部分被执行人起作用,不少执行人面对执行人员苦口婆心的说教仍是无动于衷,特别是同时在一起执行数案的情况下,被执行人互相观望,形成一种无形的抵制。对此,把执行队伍开赴执行现场,摆开强大的执行阵容,造成一种兵临城下的之势力,从气势上压倒被执行人,然后进行思想疏导工作,往往会立即见效,促成被执行人自动履行。

    3、针对案件数量较大,成批同类案件采取重点突破法。成批的同类案件由于案件数量少,被执行人数多的特点,如果采取个人击破的方法,将会浪费人力、财力和时间,而先拿下主面“堡垒”,其余的则不攻自破,起着以点带面的作用,执行起来也显得比较轻松。我们执行法院的借款纠纷案件就采取了该办法。

    4、针对关系案、人情案采取请示汇报与软硬相结合的方法。执行中若遇到一些托人情、靠关系,自以为“有脸面”的人物为被执行人撑腰的案件时,应该摸清被执行人所依赖的主要对象,多请示汇报,向其讲清案情,明利害,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一般来说,被执行人所依赖的人情对象大多数为领导干部,是掌握一定人权物权的人,具有一定权威。如果工作做通了,反过来,他们又会主动去做被执行人的工作,变阻力为动力,促成案件执行;与此同时,也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依法果断采取执行措施,促成案件执行。

    5、针对被执行人为村委会、政府及其下属单位的案件采取行政干预法。有些执行案件,需要密切依靠当地党政机关和权利部门,及时向他们汇报反映有关情况和要求,往往可以得到支持,使案件顺序执行。这主要是利用了当地行政领导和权威影响和某些被执行人的惧“上”心理。执行员不可以向当地党政领导多汇报案情,多调解困难,力争得到支持。

    6、巧妙利用民间风俗习惯来执行案件。民间的风俗习惯,传统观念等对执行工作不无影响。有的该回避应暂时回避,有的该利用的应抓住机遇展开执行攻势。比如遇到被执行人嫁女娶媳之事,利用被执行人怕搅乱其办喜事的心理,赶在其办事前夕通知其执行,可以促成执行,如果赶上办事当日去执行反而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不利于执行。执行程序是审判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可以说是一门综合审判业务知识和技巧运用的学科。执行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则是搞好执行工作,提高执行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涉及到执行人员的基本素质,执行环境的创方面。

    二、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的几个关键因素。

任何事物的形式,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执行工作也不例外。执行工作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是影响执行工作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改善执行工作的社会环境是搞好执行工作的基础。

    1、善于争取地方人大和党政领导的对执行工作的支持。执行工作是将已发生法律效力文书中确定的义务,通过法律手段加以实现。这种司法行为在基础方面与行政手段有密切的联系。比如有的执行案件涉及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或对中心工作有促进,或多中心工作有影响,尤其是村委会,乡政府及其部门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这种情况下,往往就形成了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不配合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另一方面,被执行人的心理一般对当地党政领导的态度比较敏感,行政压力往往在执行案件中起很大的作用。有的地方领导缺乏全局观念和执法意识,具体到一些案件上,别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不反不督促履行义务,反而阻拦执行。因此,改善执行环境应政取当地人力和政府的支持。

    2、善于取得单位的配合。协助单位包括很少,被执行人单位往往和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如果协助单位积极配合执行,执行工作就可以顺序进行,如果协助单位不配合或故意刁难的话,又得案件就不易执行。特别是有一些协助单位给被执行人通风报信,出谋策划,执行工作就更难执行。目前,虽然法律对义务协助人拒不履行协助义务,规定了制裁措施,如罚款、拘留,但是由于学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执行人员既要依法执行,又要善于取得协助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3、善于调动被执行人周围人的积极因素,取得他们的支持。有些案件正面执行时,被执行人思想不通,阻力较大。如果发动被执行人的亲属、朋友、同事和左邻右舍,特别在当地有威望的人从侧面作工作;往往能起到和好的效果。促成案件顺序得利执行。周围人的举动和态度对被执行人影响较大。特别是被执行人心目中有威望的人,作用将更大,有的案件所以难以执行,往往可能恰是其周围人在起阻碍作用,如果作通了周围人的工作,让他敲敲边鼓,阻碍防线就会不攻自破。所以主要要求我们在执行工作中,要细心观察,明察秋毫,观察周围人的心态和情绪,找准突破口。

    4、善于创造社会舆论环境。执行工作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形式,提高全社会公民对执行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程度。客观上通电视广播,印发宣传材料宣传执行活动。微观上针对具体的案件被执行人通过跟踪指导,通过曝光来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责任编辑:白淑娟    

文章出处:执行局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